風華國韻文化教育中心近日了解到一個好消息:藝術生終于能正名了!根據教育部日前下達的新版本科專業目錄,暫定增加藝術學類。多少年來,學表演、音樂、舞蹈藝術專業的學生大學本科畢業后,頂著的卻是“文學學士”的帽子,所幸的是這很快將成為歷史了,教育部擬在2012年首次設立“藝術學士”,今后學藝術的學生歸類為“藝術學士”。
從無名份到地位明確,這折射了社會對藝術生的態度的悄然變化。那么,在這種大環境下,在湛江學藝術的學生發生了怎么樣的轉變呢?
動機:學藝術只是因為喜歡
一臺鋼琴三萬多;一本專業書籍150元;一堂課一個小時80塊,一周8節……學藝術并不是一筆小開支,黃爸爸給記者列了一張費用的清單,項項令記者咋舌,學費再加上其它的費用,“一個月起碼都要花上1500元以上”;但是這樣砸重本的投入,能否意味著家長希望孩子以后能念藝術呢?
其實不然,黃爸爸說,這一切都只是為了讓孩子接受藝術熏陶。以后的道路選擇,他還是希望孩子能走一條普通的道路,而非走上專業學藝之路。
羅媽媽的女兒正在市十九小讀小學一年級,平時一三五的晚上都會去學跳芭蕾舞。可是羅媽媽并不打算把這當成孩子以后的飯碗——“學芭蕾舞需要花的時間和精力都比較大。現在沒什么功課還可以應付。要是升到五年級,功課重了,就抽不出時間了。”芭蕾自然會讓位于功課。
據赤坎區一家少兒培訓機構透露,很多家長會給五六歲的小孩子報鋼琴、舞蹈等培訓班,他們開設的少兒藝術班幾乎每期爆滿。不光這家,“別家也一樣,我們培訓機構算是比較早成立的,看著少兒藝術培訓機構在短短幾年間數量迅速增加。”雖然一開始來接受藝術培訓的小孩子很多,但能堅持下來的人卻為數不多,大部分退出的原因是學業負擔增重,“本來就是因為孩子有空才送過來,一旦時間緊了,就會選擇放棄。”即便是這樣,藝術的啟蒙階段業已完成。
數字顯示,高考我市報考藝術類考生數量穩步上升。據市區某中學的高中部黃老師回憶,以前班上很少學生愿意當藝術類考生,一般都是家中比較有錢但是學業成績跟不上的孩子報考藝術類專業。但是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完全改變了。根據市教育局公布的2010年高考數據,與2009年相比,2010年藝術體育類本科上線人數保持穩步增長,達1986人,占全省的1/5,其中美術的有1212人,這當中還沒包含單招院校。
出現這種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們的觀念發生了轉變,不再認為學藝術是特殊的第二選擇。學生們選擇藝術,不為別的,只是因為喜歡。很多文化科成績不錯的,都因興趣走上了學藝術道路。例如,湛江市首屆少兒鋼琴大賽冠軍陳敏華,在選擇到美國專修鋼琴之前,她的文化科成績是班上的前幾名。
就業:條條道路通羅馬
以前藝術類專業的就業范圍相對而言比較窄,曾因“高開支,難就業”而被戲稱為燒錢專業。但是,這種情況不復存在了。現在藝術已逐漸走下高高的殿堂,走進了尋常百姓家,成為老百姓日常的享受。例如,在現今社會,公司要對外宣傳自身的形象;單位要舉辦晚會,要有拿得出的節目;現代人住房子不光為了解決棲身之所而存在,還要講究住進去的感覺,追求個人風格……總而言之,人對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,藝術生的市場也就不斷的擴大。
據湛江藝術學校校長韓曉寧介紹,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期的時候,該校的學生全都被分配到藝術行業。但是到現在,“新行業催生了不少新職位”,藝術生的眼光也轉變了,就業范圍不再局限在那幾個藝術團體了而是滲入到各行各業。據港城內高校的就業指導部門透露,如今很少藝術生供職于純粹的藝術團,而是融入到各行各業中,有的還嘗試自主創業。而根據筆者調查的情況來看,大部分在湛江學藝術的學生的出路日趨多元化。
類型一:逐步融入各行,供職于綜合性單位
與過去相比,如今大部分藝術生的就業首選并不是純粹的藝術團體,更多人選擇普通的綜合性單位里擔任與藝術相關的職位。李木炎就是這樣,他形容藝術生在團體當中“有獨特位置”,其作用正如水果沙拉中的檸檬,不是最重要的,但若少了,就會缺一種味道。
李木炎2008年從廣東海洋大學畢業,現在負責湛江某建設集團的對外宣傳業務。說起他的工作,他笑著說:“現在與過去不同了。在現代商業社會,企業文化與企業形象越來越重要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吧,公司舉辦一臺宣傳晚會,起碼要有拿得出手的節目吧,這時藝術生就派上用場了。這就是屬于我們藝術生的舞臺。”
坐在記者面前,李木炎一臉自信。但實際上,在小學階段,李木炎一直是個躲在角落里的孩子。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,他參加了笛子興趣班,從此就迷得一發不可收拾。在藝術的熏陶下,他變得越來越自信。初三后,他考取了湛江藝術學校,“當時也沒想到就業什么的,就是喜歡了就報考了。”2002年畢業后,他到中山市某管弦樂團當助教兼指揮。
但是這段時間并不長。由于在管弦樂團的發展空間不大,李木炎常想尋找更好的出路。后來,他發現了:以前他念初一剛接觸笛子時,常被人說學藝術沒出息;但是,如今一般的綜合性公司都招藝術生,但是很側重綜合素質。
為求更好的發展,提升自身價值,李木炎做了一個讓人跌破眼鏡的決定:辭職,回湛江,復讀,再考大學。那是一段非常艱苦的經歷。李木炎在湛江藝術學校念的是中職,極少接觸文化科,“我幾乎是從頭開始。”在那段時間里,李木炎每天早上6點就起來讀書,晚上復習到12點。憑著這一鼓勁,李木炎考取了廣東海洋大學的音樂系。
剛升上大三不久,他就意識到現在就業形勢非常嚴峻,必須早作準備。他也曾猶豫過到底是到純藝術團體工作,還是到一般綜合性公司。他綜合了自己的個性和對未來生活的期望等等各方面考慮,最終選擇了到綜合性公司。為此,他提早準備,在大三時就到市區某公司工作。從實習到現在,他曾到過行政部,甚至也到過工程部當一線工人。但是轉了一圈后,他還是回到了藝術團。
有人笑他這是浪費時間,但是李木炎卻有自己的看法,“現在的藝術生不能光懂藝術,其他方面的素質更重要。在不同崗位的時候,我都學到不同的東西。現在重新回到藝術團,我有了不同的感受,這對日后工作的開展是很重要的。”
風華國韻的老師就目前文藝生就業問題普遍困難給出自己的理解,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狀元,只要文藝知識過硬,找到好工作的幾率遠遠超乎人們的想象,目前國內經濟飛速發展,人們注重的精神層面的東西逐步需求越來越多,這些都是和文藝分不開的。